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砀山由来——追根溯源,城市系列

2022-10-02 12:23:13 4022

摘要:眨眼间,2022年春节即将到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各位同乡亲友出门在外,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除了砀山梨、芒砀郡之外,你——了解你的家乡由来吗?最近刚好看到咱们砀山县的县志,两部,一部是明朝的考编,一部是清朝时期的汇编,分享给大家:清朝的砀山...

眨眼间,2022年春节即将到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各位同乡亲友出门在外,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除了砀山梨、芒砀郡之外,你——了解你的家乡由来吗?

最近刚好看到咱们砀山县的县志,两部,一部是明朝的考编,一部是清朝时期的汇编,分享给大家:

清朝的砀山县志

这是咱们今天主要的参考对象,清朝乾隆时期的砀山县志,在乾隆32年,也就是1767年的时候编纂。里面也记载了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砀山本名一直为砀郡或砀县,到了汉朝,因为记载的时候“砀”这个字后面跟着个“山”字,实际上是分开的,结果被读成了砀山,后来很多年来就沿用了下来!

明版

明版

上面为明朝崇祯12年间的版本,约1639年时的县志。

对比明清时期的官方字体,是不是还是明朝的公文更好看?清时期字体属于印刷体,大概当时的审美就属于严肃刻板的大环境,所以字体也一本正经的。

安徽省地图

一般县志的书写是有规范,基本包括沿革、地理范围、山川水文、人文风俗等等

部分

谈砀山沿革之前先聊聊县志记载的部分内容:

上图是砀山县堪舆图,也就是地图,比较简单的记载了周边地界及名称

网图-县域

城南利民河图,上面也写了从哪儿到哪儿,多长等等

这儿写了疆域:当时省会江宁府的少偏西北,约东西长80里,南北宽50里,记录了离省会多远,离北京城多远,离周边地界多远······

在形势一卷中(上图),写了不仅仅雄伟的高山大川才是好地形,宽广的原野同样是形胜之地,咱们砀山雄踞邙山及黄河之间。同样也点名了砀郡——秦始皇分封天下三十六郡之一(真·源远流长)。

下面的记载有些令人深思:

时记载有大旱。

魏:某年九月份大雨连天淹死人冲走财物。

晋:九月又发大水,某年冬天(11月)看到白龙,某年夏天又大水,隔2年后的秋天又发大水,某年7月又大水······

南北朝:某年4月份大风冰雹、某年4月又大雨、过十来年后六月份苏鲁豫皖一片地区再发大水、某年7月大水深1丈5尺,淹死一大半人······

唐朝:算了个卦,划归徐州,又过了一年,再算了次卦,又还给了河南······再过了一段时间,再次算了个卦,得,又成了徐州地······

宋:某年7月份,发了蝗灾。

元:某年6月份,大水,水深平地1丈多,某年7月,再次大水,某年3月,大霜天,当年6月,大雨大水,这一波雨水持续蛮久的,某一年,再次大水,再一年,黄河决堤····

明朝:洪武帝的时候还献了个吉祥的麦子···

永乐时期饥荒,成化帝在位的第20年又饥荒,正德时大水,嘉靖大旱,过了几年,蝗灾,再过14年,7月大水,再过16年,饥荒,饥荒3年后大雪,雪灾,某一年再次大水,大水、大水······万历年间:第一年大水,第二年庄稼长得好到麦穗多一半······当年秋又大水···第三年大水,第四年地震,某一年又饥荒接着的夏天又瘟疫,过了6年,连续2年又饥荒,然后是大水。天启2年:地震,三年后春天旱灾。崇祯:大雨,9月份有一只一群怪鸟飞的又快从北面过来,鸡头斑鸠的身体灰色的,叫的声音怪吓人,拿火一照就下来······,第二年,蝗灾、饥荒。再过3年,6、7月份蝗灾,大雨,过几年又蝗灾,蝗灾······明末的砀山,在清编县志中太多的水旱蝗灾以及饥荒,还有吃人等情况存在。

清朝:顺治2年,没人种的地,到处都是自己长出来的麦子,还丰收了····

过2年后,大水,第六年的9月,地震,十一年,大雨冰雹,再过3年,大豆丰收,十五年:地震,隔一年,有点旱(此处没有记载旱灾,只说雨少,应该是美化或春秋笔法),又过了3年,蝗灾。康熙2年,丰收,7年的6月份:地震,11年8月,月河决堤,大水,15年,大水,16年,大水,17年,春天霜灾接着又大水,连3年没个好时候······整个清朝时期,全县几乎年年灾······

这里需要说一下,以前记载的少,可能有遗失之类的,并非一直没有灾害的发生,明清时期,固然有政治因素,但是看得出咱们这块地儿,不管因为政治生态,还是人文或者环境使然,确实灾害连连,人民生活不易!

上图说的是砀山县内无山,之所以叫山,是因为以前的治所在芒砀山那块,所以沿用下来······也可以理解为,芒砀一体,后来邙山给了河南永城,砀山独留山名······

清修砀山县志关于沿革如下:

秦设砀郡

分属不一:砀郡、砀县、梁国、梁郡、辉州······

唐虞夏禹:属于豫州之地(古文献记载:秦砀郡为古豫州之地),商朝沿用下夏的制度归属。

周:衮州之域属宋。

春秋:属宋。

战国:属楚(齐与魏楚灭宋)。

秦:砀郡、砀县

汉:单独成为梁国-砀郡/县/砀,此时下辖周边几县,汉武帝时候,豫州统梁国,王莽时期,改梁国为陈,同时砀山大概作为独立行政区叫节砀。东汉:光武帝时,刘永-占

占地为王,重新称为梁国,后被灭。后来梁国治所迁到夏邑,砀山等九个县城都归属梁国。

上图的注疏是这么说的:按后汉书郡国志砀的注所写:山这个字,出文舌,与前汉志都是一个叫司马彪著写的,后来,人们误以为山这个字连上砀这个字一块读,所以才叫砀山,后汉书就把砀改成了砀山县,按照清朝的县志上面的说法,说是明朝的一统江山志这么记录的,但是呢,那意思好像是除了明朝,其他记录记载实际上并没有这个说法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贬低前朝,文不严谨,官员无能诸如此类)。

三国:老曹家取消梁国,把砀山归徐州管辖。

晋:复梁国,归夏邑(治所)---这时候夏邑就是梁国的治所。

在这个朝代,有说法是砀山这个县名取消了,然后都归梁国也就是夏邑管辖,统称夏邑县。但是呢,按照魏书记录,砀山在汉朝属于沛国,晋是不对的,所以后来仍然用砀山称砀一地。

南北朝:这个时候的记载比较乱,宋书:沿用汉为砀,南齐志:无砀县,魏书:砀郡/砀县,受夏邑管辖······比较乱。

隋:梁郡的砀山县,后为安砀,又改名砀山。

唐:睢砀郡砀山县

五代:

梁:归辉州。后唐:属单州。宋:单州砀山县。金:单州砀山县,后来该砀山县归德府。

元:济宁路砀山县。

明:徐州砀山县。

清:徐州升府称徐州府,下辖八县,砀山为其一。

之所以叫砀县,不是芒砀山的原因,文中考据:因为古代砀郡出产文石闻名,所以才这么称呼。

好,结束。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