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广西武宣陈氏六代九将军!一封家书传颂百年

2022-09-09 01:41:18 2376

摘要:2016年12月27日陈德仁发表在《广西政协报》的“纵横史海的六代九将军”原文整齐简朴实在的陈氏祖宅俯视此。一封家书传颂百年。在陈氏的祖祠,一副历经岁月的沧桑的堂联至今还是醒目耀眼:“传家诗礼流芳远,继世簪缨积庆长”。...

广西武宣陈氏六代九将军!一封家书传颂百年!

在陈氏的祖祠,一副历经岁月的沧桑的堂联至今还是醒目耀眼:“传家诗礼流芳远,继世簪缨积庆长”。

2016年12月27日陈德仁发表在《广西政协报》的“纵横史海的六代九将军”原文

整齐简朴实在的陈氏祖宅俯视

此联浓缩了陈氏祖先将诗和礼作为立身、传家之宝的门风;把“知书达礼”作为有知识、有教养的标准而希望子孙后代不断努力的强烈愿望,启迪后人要承先启后再创辉煌。

陈氏庄园长寿富贵主梁

据该村《陈氏族谱》(新版)记载,自明末清初从福建省漳州府珠玑巷迁至武宣以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陈氏家族在文庙考察陈鸿庆将军捐款修文庙及陈元钰捐款修学宫碑刻

武宣境内移民来源复杂,“四方杂处,有官、粤、猿、客、砑、闽之分。壮语最多,官语、客语次之,猾语、粤语又次之,闽语甚少”。这种语言的分异往往就是族群分类的边界。为了适应交往竞争的需要,陈氏家族主动适应当地文化生活,转化学习当地的语言——土著壮话。从而壮话成为陈氏家族日常交往的关键语言,有效地融合了各民族、各种政治势力,建立起区域间持久而稳固的民族关系。

陈氏后裔在三里镇下江村石额山武显将军陈啟明碑前合影

在武宣,流传着陈步高将军“信函释干戈”的佳话。由于宗族观念之故,咸丰年间当地汉、壮两个民族之间摩擦不断。咸丰七年(1857年),甚至演变为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土”即讲粤语的原住民,“客”即讲客家方言、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居民),而当地官府却束手无策。

记者陈德仁在三里镇下江村石额山考究武显将军陈啟明诰命碑文

同为东乡老乡,同在金陵(南京)官居要职的陈步高和刘季三闻讯忧心如焚。他两人分别给家乡本族人写信苦口婆心规劝“两家和解,各安家室”。陈步高致函句句入理,开导到位:“今日之主,昔日之客也;今日之客,即为异日之主矣。主逐客何忍,客逐主又何忍?况同乡共井,非姻即友。何忍以刀匕之雄,自伤骨肉?”

寄给乡人的四首《寄乡情》情真意切:

(一)

胡为平地起风波,胜败无关事为何;

汝死我亡皆故土,他乡人看笑还多。

(二)

满拟乡关一和气,谁知今日动干戈;

抢村劫寨因何事,两地分明受折磨。

(三)

我为勤王事远征,家园无日不关情;

睚眦岂比终天恨,须念姻亲莫用兵。

(四)

苦衷迭次告乡关,半载终无好信还;

望断江南双泪眼,谁收白骨满荒山?

时任桂军中将师长的陈天泰主动召集刘炳宇和刘达庆协商,带动族人多方陈以利害,阻止械斗。

记者陈德仁(左一)向在陈氏庄园参观游览的游客介绍陈氏将军前世今生

村中老人陈祥华说:“当时陈鸿庆任广西自治军第三军司令,刘炳宇任粤桂军第一军中将军长,刘绍伯任国民党中央第七军军长。陈鸿庆把女儿嫁给刘炳宇的侄子,刘炳宇又把女儿嫁给洛桥村的梁姓青年,瓦解了‘来土之争’,一直到现在壮汉之间都相安无事。”

文艺界精英在陈氏庄园考察

研究陈氏庄园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陈氏家族与境内各个民族、族群之间通过经济往来和通婚等方式,逐渐走向相互融合的族群关系。土客之间隔阂渐消,双方从此关系更加密切,互通婚姻。

陈氏族人在武宣镇码头村考察文明村建设

陈氏族人在武宣镇码头村考察后合影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陈氏家族为扩大各民族、族群的交往,加强民族经济的融合的一系列善举:

据今年75岁的陈步高的第四代孙陈廷民回忆,光绪二年(1876年),在陈步高的倡导下,举族人之力在东乡中心地带禄富村创办了三多小学堂(取山多、田多、水多之意),禄富村及邻近1000多儿童得以入学。村里划出10亩土质肥沃的祖宗田给学校做“征赏田”作为学校老师的酬劳。1991年,为了东乡中心校的建立,陈氏家族又无私迁走七座众人先祖坟墓,带动本村人无偿捐献20亩地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和文体活动场所。

武宣县广电局记者在陈氏庄园航拍

陈步瀛旧宅(通奉大夫)

禄富村往平岭村有一条禄富河,每到山洪爆发,隔绝了与平岭、堡村、上江、下江等几千人的往来,群众苦不堪言。

陈步高带领族人联系隔壁的东里村等村民建起了一座风雨无阻随时可以行人的独木桥。

一品将军陈步高带领族人在东里村修建的东乡圩遗址

与此同时,在东里村建起了宽4米,长200米的圩场路,办起了东里墟。该墟往南过大坝山即为下江村的红石口,以至于现在还是入黔江的重要陆路要道。往东,过双髻山既是直通桂平重镇的紫荆山。东里墟成为水路交通要道的交叉口。圩镇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附近几十公里村屯的生产和经济发展,也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赶圩机会, 通过交往,族群关系逐渐改善成为一个历史的趋势。说起武宣县最早的圩场,东乡老人有“东有旧墟,南有东里墟”之说。而陈步高也成为了武宣县乡镇第一位廉洁清政、注重城乡建设的将军。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批文

回忆起当年东里墟热闹的景象,陈氏后裔陈祥华记忆犹新:“川流不息的人群,小贩叫卖络绎不绝。东乡、三里的粮商汇集东乡墟购粮,在红石口下船把粮食运到梧州和柳州,再销到桂东南地区。”

武宣县摄影协会在陈氏庄园抢拍庄园文化

除了建学校,建集市,建水井,修路建桥外,捐款修文庙等民族公益事业也载在史册。

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学宫,陈步高祖父陈元钰带头捐银四十两,是当时全县排名前列的捐银者。

武宣文庙是雄浑古朴的中国式建筑:标志着儒家文化的起源,仙城文化的传播地。自明宣德六年修建以来,各种暴力或者权势都试图来破坏这座神圣的建筑。《武宣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重修文庙序载:“......文庙自有明宣德六年建.....。大成殿雨渗蚁蚀,梁椽朽败,脊离屋坠,丹艧剥残.....。民国以来,兵焚频仍据庙内作营次,所有牌位及神座屏窗匾额荡然无存。戎马蹂躏,躬为茂草,邑人士怒焉。癸亥秋七月,乡先生陈司令鸿庆振旅旋武,见而慨然身任筹拨巨款欸。先修后捐责辛监辛以学中人弗敢辞。......朽者换之,缺者补之,颓者复之,匾额牌位失者书而立之,于癸亥十一月子时落成。共用银一千九百四十一元七角。先由陈司令交来银一千四百七十元。......各区捐款未集已告竣工,非陈司令慷慨好义接济巨款之力不及此当。”

民国癸亥(1923年),陈鸿庆捐款一千四百七十元修建文庙碑文截图

在文庙尊经阁东侧廊道墙壁上,沿墙而镶的沉重石碑内同样镌刻着这段陈鸿庆捐款和监督官员恢复文庙原样的史料。

恢复文庙总共用银一千九百四十一元七角,陈鸿庆司令个人就交了一千四百七十元,捐款数占了全县捐款数的90%。这个数字彰显着慷慨解囊的义举——陈鸿庆是武宣县第一个大规模修复文庙并且私人捐款最多的军豪。

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学宫,陈步高祖父陈元钰带头捐银四十两碑文

民国癸亥秋七月(1923年)动工,当年十一月落成,历时仅四个月就将“大成殿雨渗蚁蚀,梁椽朽败,脊离屋坠,丹艧剥残.....所有牌位及神座屏窗匾额荡然无存。”的文庙恢复原样。这段文字向后人昭示着:陈鸿庆做事风格的果断和决然。即使修复工作是多么的劳苦和艰辛,但是陈鸿庆时时以身作则,不敢离去。“朽者换之,缺者补之,颓者复之,匾额牌位失者书而立之。”

一品将军陈步高墨砚

百万身家不奢华,热心公益代代传。其后代捐献188件文物给县博物馆作为馆藏即展现了陈氏家族文明礼仪的一角。

拂去历史的封尘,一件件依稀可循的轶事彰显着陈氏将军们对“道、德、仁、义、礼”笃志不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它时刻昭示着后人要代代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这一核心价值观。

武宣县摄影协会会员在陈氏庄园合影

(来源:陈氏网)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